Archivum 崩壞:星穹鐵道

其二

【水晶蠍子】

「水晶蠍子沒有水晶,這不是常識嗎?」
成年的水晶蠍子表面幾乎全是高度透明的甲殼。長約五到六公分,身體分節明顯,由頭胸部和腹部組成。頭胸部有附肢六對,第一對是助食作用的整肢,第二對是威脅十足、形似蟹螯的角鬚,有捕食、觸覺以及自衛的功能,剩下的四對附肢都是步足。牠們的後腹部稱為蠍尾,彎向身體前方,用毒針蟄刺,其中毒液對人類雖不足以致命,但會引起灼燒一樣的劇痛感。

水晶蠍子最著名的透明甲殼實際上是對地髓的擬態,並非昂貴的水晶。地髓粉末在蠍子體外析出過程中,與角質硬甲皮同化,才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透明甲殼。借助特殊的擬態,水晶蠍子能夠在地髓附近以捕食寶石結晶蜥蜴為生。

在過去寶石結晶蜥蜴收藏火熱期間,水晶蠍子因人為捕殺導致種群數量大幅減少。由於這樣的歷史原因,水晶蠍子變成了奇貨可居的瀕危生物,在地下市場交易中價格居高不下。


【瘋地鼠】

「我不禁心想,在黑暗中探索陰森的洞穴深淵時,不幸跌進這種老鼠的深坑中會有什麼下場?」

瘋地鼠四肢短粗有力,前足爪尤其發達,適合挖掘,但比起前肢,牠們更常使用頭和門齒來挖洞。牠們的眼睛完全退化,幾乎沒有視力,沒有外耳,耳殼則是圍繞耳孔的小皮褶。尾巴短,略長於後足,通常為裸毛或者稀毛。瘋地鼠曾被認為主要以植物根莖為食,如今則被廣泛認為是雜食動物。

生態學家觀測到瘋地鼠種群保有一些不利於種群存續的奇妙特徵。目前,學界普遍認為此類特徵的成因是裂界侵蝕的加速蔓延:瘋地鼠似乎對裂界中的某種物質比其他物種更敏感,這使其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行為:對於自己體型數倍、甚至數十倍的哺乳動物也能毫不猶豫地一擁而上,並且快速啃噬。

然後是永無止境的生存地獄:瘋地鼠種群基本上不會離開洞穴,而是不斷將洞穴擴張。原因有二:第一,瘋地鼠對地表大氣中的某些物質表現出強烈的不耐受性,這使牠們難以在洞穴之外生存;第二,裂界加速侵蝕、排擠了瘋地鼠有限的生存空間,這使牠們必須在地下不斷尋找新的宜居地點。若有不幸的生物掉進洞穴中,牠們會吃掉生物;如果沒有這樣的生物,牠們會彼此相食。在瘋地鼠如潮水般繁殖的洞穴裡總是有著成堆的屍骨。

然而,此類不利於存續的性狀所產生的影響與其極強的生育能力相互平衡。即使瘋地鼠的數量被人為消滅到很少,也能在幾個月後便恢復到潮水般的數量。

曾經有一個不幸的礦工在每晚睡覺時總聽到牆後老鼠亂竄的聲音,讓他陷入了長期的幻覺和惡夢之中,就算清醒的時候,也總是喃喃不清地說著從未有人聽說過的語言。不幸中萬幸的是,巨大的鼠穴和廚房的土灶相連,因此未充分燃燒的煙塵將洞穴中的瘋地鼠盡數消滅,這讓他躲過一劫。

【岩居蟹】

「你說這個東西曾經差點毀滅貝洛伯格?搞笑嗎?」

岩居蟹主要以堅硬的岩石作為寄體。牠們的形態介於蝦和蟹之間,多數寄居在岩石內部,體形較長,分頭胸部及腹部。據考證,岩居蟹最早是分佈在海岸的物種,具有挖掘岩石排卵回到海中成長的生存習性。在冰河期降臨後,早期的岩居蟹大量繁殖,向較為溫暖的貝洛伯格地下移動,在遷徙過程中造成大量的隧道塌陷。其在這一時期被稱為「隧道岩蟹」。主體種群到達貝洛伯格地下後,因不明原因數量大幅下降,現在幾近滅絕。

現在地下世界的人們談論起岩居蟹,多半將其作為美食的餐料。雖然岩居蟹數量較少,並且捕獲困難,通常需要藉助碎石工具,但肉質的美妙口感使其成為下層世界的熱門食材。除了主流的清蒸岩居蟹外,還有非常多衍生的食譜:如鐵錘辣椒炒蟹肉、鹽焗岩蟹等等,岩居蟹蟹粉可以和各種食材自由組合,廣受好評。

由於岩居蟹現在的整體數量較少,有不少人懷疑曾經在地下世界裡口口相傳的「家家戶戶吃蟹肉」情況是否屬實。